陇州染色剪纸,被列为陕西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起源于宋代,兴盛于明清时期。它是当时张贴于民间传统的老式立格窗户上,是彩色剪纸的一种。术语称之“点色”。作法是将剪刻以后的作品,施以色彩渲染。多用宣纸或连史纸,纸薄易洇染时以品色加白酒调和,渗透性强,每次能染二三十张。为了适宜点染,以阴刻为主。这种染色剪纸,特点是用色明艳,具有晕味,有强烈的民族特色。
染色剪纸分单色染和彩色染两种,其彩色剪纸工艺奇特,由点染、涂染、晕染、套染、渲染等染成。
从工艺上分析,我们可以按剪和染的先后顺序,把染色剪纸分为先剪刻后点染和先点染后剪刻两种。先剪刻后点染型的剪纸,目前属我国染色剪纸的主流,
内容既有戏曲人物、花鸟虫鱼、飞禽走兽、十二生肖、又有童子,色彩丰富典雅,又和谐统一,代表了染绘剪纸中文雅素静的风格。
由于近年来经济社会的发展,受居住环境、经济大潮的冲击、艺人老龄化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濒临失传。
陇州染色剪纸作为中华民族艺术宝库的一枝奇葩,源远流长。因形象生动活泼,表现手法简洁,构图单纯明快,风格淳朴豪放,内容健康向上,深深植根于人民大众这块沃土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