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山为自然保护区,是一天然植物园和动物园,山上古木参天,古有“太白山上无闲草”之说。植物种类有1550余种。太白山的独叶草为世界罕见,极其珍稀。太白米、太白参都为上等中药。太白山有鸟类230余种,兽类40余种,大熊猫、金丝猴等为珍稀动物。 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秦岭西部,地处宝鸡市的太白县、眉县和西安市周 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至县三县交界处。太白山因山顶终年积雪,银光四射,故称太白。它是横贯陕西省的秦岭山脉的主峰,海拔3767米,也是秦岭的最高峰。 太白早为名山,诗人李白、杜甫、柳宗元、韩愈、苏轼等人曾游过这里,写下了著名诗篇。其中李白的《登太白山》写道:“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愿乘冷风去,直出浮云间。举目可近月,前行若如山。一别武功去,何时复见还。”这里气候异常,风云多变,相传在山下行军,不敢敲鼓吹号,否则疾风骤雨会顷刻而至。不仅如此,这里还有奇特的风景。苏轼称它“岩崖已奇绝,冰雪竟雕皱。”太白山还有很多古建筑,历代庙宇有14处,现存房屋32栋,80余间,石碑5通,铁碑10通,铁佛110余尊,木雕像64尊,还有铁钟、铁炉等。旧历七月一日为太白山庙会,每逢此时,山上山下,游人不绝。“太白积雪六月天”是关中八景之一。 1.地理位置 地理坐标在东经107°22′25″——107°51′30″和北纬33°49′30″——34°05′35″之间。主峰拔仙台海拔3767.2米,保护区北大门黑虎关海拔1060米,相对高差2707.20米。保护区东西长45千米,南北宽34.5千米,总面积56325公顷。保护区东自周至县西老君岭,西至太白县鳌山;南起周至县龙洞沟,北到眉县营头镇黑虎关。秦岭主梁从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过。 太白山的主体由规模庞大的花岗岩体组成,地质学家称其为“太白花岗岩”。太白花岗岩在漫长的地质发展史上,几经构造变动、断层,节理十分发育,它们在各种外力的共同作用下,塑造了今日太白山奇峰林立、山势峥嵘的险、奇景色。太白山高山区至今还保留着完整的、千姿百态的第四纪冰川遗迹。一个个高山湖泊,碧波荡漾,湖光山色,令人陶醉,古人及当地老人都称其为“神湖”,实则为“冰蚀湖”。这些冰蚀湖自古就有“太白池光”、“高山明珠”之称,被列为太白山八景之一。在拔仙台、跑马梁一带,石河、石海望之浩然,似有翻滚奔腾之势,令人眼花缭乱。由拔仙台环眺四周,角峰、槽谷、冰斗、冰坎、冰阶等第四纪冰川所特有的地形地貌历历在目。因此,太白山可谓是研究第四纪冰川最好的天然博物馆。 太白山风景秀丽,景色迷人.“太白积雪六月天”是著名的关中八景之一。在过去寒冷的年代,太白山顶终年积雪,每当盛夏,从关中平原眺望,白雪皑皑,银光四射,蔚为奇观。 2.生物地理 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地理属古北界,东方落叶林省,处在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和中国——喜马拉雅森林植物亚区的分界线上。北坡以华北植物区系成分占绝对优势,南坡又多含华中植物区系成分。许多植物,特别是第三纪古老的孑遗种和横断山脉植物区系有着广泛的联系。 太白山是古北界和东洋界动物的交汇和过渡地带,且南北坡动物差异较大,北坡以古北界动物为主,南坡以东洋界为主,并呈明显的垂直分带现象。 3.地貌特征 太白山是指东、西太白山及其间的主脊跑马梁与一系列南北延伸的峰岭和深切河谷的组合体,由主脊和南北延伸的峰岭构成太白山的骨架,海拔多在2600m以上。从构造成因上看,它是一个断块山地,太白山占据了太白断块的主体,其主峰拔仙台是中国大陆东半壁的最高峰,其海拔比北部的关中渭河谷地高3000余米。太白山顶面微向南倾。东西长,南北极窄;北坡极为陡峻,多深切峡谷或障谷。在中山地区山峰尖峭,在中山地区山峰尖峭,岭脊狭窄,山顶浑圆,山脊多呈套谷结构,并有多级阶发育。南坡相对平缓,河谷稍开阔,山脊多呈穹状和平梁状,除上部河段为宽V形谷外,在下部河段均发育了宽阔的槽形谷地,部分地区可见到多级阶地。 4.主要河流 在海拔3300米以上的地区,寒冻风化异常强烈,现代冰缘地貌发育,石海、石河、石流坡遍布,石环、石圈、冰冻岩柱等也大量分布。第四纪冰川地貌,在主脊及两侧保存较好,尤以拔仙台周围地区最为完整,冰斗、冰蚀湖、槽谷,羊背石、冰碛垄等,冰碛形态极为清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