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散关.曾是蜚声九州的历史名关。出金台区政府南行,跨过瀛河桥,穿越益门镇,沿清姜河谷盘旋而上,行约30余里,一座于仞石壁横塞去路撵其上,忽显20余里广袤平地,大散关就雄踞其中。大散关为秦蜀往来要冲,史称川陕襟。据散关之险,南可以取巴蜀,北可以图关中,因而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登太散关举目东望,山牵着山,山拦着山,山挤着山,蜂拥而来,奔腾而去,如海潮,似巨浪,烟雾沉迷,碧螺点点。俯首鸟瞰,一川白石,状如珠玑,在溪流中晶莹闪烁。幽谷流云,时淡时浓,或轻轻柔柔缠绕着翠黛色的峰峦,或若即若离偎依在苍莽的山腰, 公元1169年,偏安一隅的南宋王朝,派主张抗金的王炎代四川宜抚使,统领川陕抗金。 第二年,王炎任用46岁具有爱国思想的诗人陆游襄赞军务。陆游身着戎装到了南郑,多次奔赴大散关前线,执戟守关,跃马杀敌。并写下了不少鼓舞抗金士气的诗篇。他满怀希望的吟道:“会看金鼓从天下,却用关中作根本。” “王师入秦驻一月,传檄足定河南北”。可是,南宋朝廷沉溺于杭州歌舞,并无收复失地之意,这使陆游壮志难酬,面对散关概况 “良时恐作他年恨,大散关头又一秋”。“三秦父老应惆怅,不见王师出散关”。不久,主战派王炎被调离,陆游也被改任成都抚使参议官。 陆游从大散关到四川途中写道:“渭水岐山不出兵,却携琴剑锦官城。抒发了他抑郁的心情和报国无门的苦闷。 陆游一生创作精力十分旺盛,直到老年还是“无诗三日捌忧”,因而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作品特别丰富的一位诗人,期诗9300多首。陆游的诗豪放,充满了战斗气息,这一特色愈到晚年表现愈为强烈。他在《书愤》一诗中写道;"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直到临死前夕,他还写出了一首吐射着爱国火焰,感人肺腑的《示儿》诗:“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日,家祭毋忘告乃翁。”表达了他国耻未雪,壮志未酬的愤慨望祖国统一的拳拳忠心。 |
|
|
|
|